-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罗艺军:人格形象与民族化电影批评理论的执念(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完美而锐利。罗以军先生不仅是一位批评家,更是一位理论渊博、语言犀利的批评家。他对理论的理解也很深,有历史的把握和理论的积累,所以他的批评
完美而锐利。罗以军先生不仅是一位批评家,更是一位理论渊博、语言犀利的批评家。他对理论的理解也很深,有历史的把握和理论的积累,所以他的批评触及对象,再加上他的个性总是老练而犀利。当涉及到一个理论概念和现象时,他的分析总是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态度。在早期的一篇关于创作批评和自由的文章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电影创作的令人震惊的事情。他认为应该给予电影创作评论最大的自由,可以发展评论与创作的同步。
除了评论家对上述个性表现的感悟,罗以君先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电影的理论贡献更是赞叹不已。他从1980年代开始的关于中国民族电影和民族电影理论的一系列思考,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建立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论和影视理论的观点一直贯穿于他后来的批评之中。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异象。需要强调的是,罗以军民族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出发点是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确立的认识。他对东西方语境下电影文化传承的理解,是他深厚的本土建构理论的基础。在描述东西方艺术的发展以及西方的模仿论与东方写意的区别时,他借用了日本美学家 Tomoshin Kandao 的概括,认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东西方审美思想的共识相互颠倒。这就导致了中国文论的失语,因此有必要建立现代中国诗学体系,这仍然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但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历史问题。 2001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文化的单一性与电影诗学的民族性》的论文,从长篇章论述了古希腊与中国传统理论的差异。性和共性。因此,他的观点是,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遗传学上是西方现代科技的产物;但就其审美本质而言,却体现了西方传统模仿美学的极致。这延伸到中国电影的连续性差异等等,都有其历史依据。他提到,在1930年代,中国的优秀电影没有被西方人看到,而是被忽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说很难理解我们没有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这不是真的。合理的。
对中国本土文化建立理论的认可。他在分析东西方电影理论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加有力、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中国电影理论和民族电影理论的任务。对于东西方审美共识逆转时代的电影来说,不同的国家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他认为,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还严重不足。因此,他提高了警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怎么会受到外国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能深入研究中国文化遗产,总结中国电影艺术的经验,进行理论改进和系统化,我们是否应该邀请外国人代他人来来去去?总结中国电影艺术的经验,逐步建立中国电影诗学体系,是21世纪中国电影理论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一生都在为中国发声。电影民族化理论的建构,实际上,他在评判中国电影现象和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时,也秉持着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精神。
在辩证观念中占主导地位。他在一篇主张建立电影民族化研究、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文章中提到,他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过题为《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理论》的演讲,因为相对于电影创作,20世纪中国电影的理论成就更差。有一些像夏岩这样的电影先驱,在理论建设上下了功夫。中国电影业就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他认为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成为中国电影理论。罗以军先生的认识总是辩证地指向的。他在分析当时国内的“汉语学习热”时,认为这是伴随中国崛起的一种文化的反映,也与中国经济腾飞和国力飙升有关。的。但他接着提到,虽然我们致力于电影民族化的研究,但我们并不是民族主义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需要发扬光大、继承和发扬光大,必须彻底铲除糟粕。
后来他更主张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 2002年,刘树良在《中国电影的意境》的《致力于电影民族化研究,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序言中,特别提到: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基本上是西方的引进和选择。在电影理论阶段,在新世纪,他希望电影理论承担一项艰巨的任务,即逐步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这项任务。
来源:中国社科网-中国社科报 作者:周星
欢迎关注中国社科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了解更多学术信息。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1/070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