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今日批评家|杨扬:我的批评观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辑的创作与批评,如鸟的翅膀, 汽车的双轴。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兴盛和几代文学批评家的努力。 1998年,《南方文坛》开设了《今日评论》栏目。到目前为止,已有


编辑的创作与批评,如鸟的翅膀, 汽车的双轴。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兴盛和几代文学批评家的努力。 1998年,《南方文坛》开设了《今日评论》栏目。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位评论家被提拔。不同性格的批评家,用敏锐、犀利、才华、智慧、丰富的话语说出《我的批评观》。数百篇文章积累,形成了敏感、新鲜、充满活力、才华横溢的批评风格。现在中国作家网将重新推出这些文章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今日评论家杨洋(拍摄时间:2001年),1963年生于浙江余杭。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 2003年获上海市“光明曙光”称号。 2005年至2006年在哈佛燕京做访问学者,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年台湾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研究员。 2014年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著作有《转型时期的文学思想——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闻一多与中外文学的关系》 ,《文学之戒》、《文学之凝视》等,主编《莫言研究资料》《中国新文学丛书(1976-2000)·史料索引卷》。我的批评观 杨洋的批评,对我来说,是潜伏在黑洞里的东西。我仍然不能确切地说出批评是什么。与记忆有关的是一个人从事文学批评的经历。如果不是偶然,如果不是因为同学中有几个人不认同现状,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了,我希望通过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如果世界仍然存在非常狭窄,只有少数人可以。说到文坛的话,我想我可能会像学院里的很多同事一样,选择一个话题,躲在资料室里,徜徉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没有时间去思考当代文学批评。努力冲破人生的所有壁垒,一直是生存的现实迫使每个人做出的选择。有的人,在强大的外力压制下,选择沉默退缩;有的人天生就擅长做事,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里就有他;有些人只是相信自己,但他们不相信。我喜欢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我觉得我属于后一种人。对我来说,批评是一种面向当代的生活,是对生活差距的补充。面对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文坛,你会选择什么作为切入点?我的选择来自于各种不经意的催促。一个人告诉你XX是当代最好的诗人,而你正好和XX在一个地方,从小玩得很开心,所以你写一篇文章给你讲述你童年的故事;但是出乎意料的拒稿又让你我又提笔了,上一篇文章就发表了。有人称之为批评。我觉得一个人一个人的自恋也没关系,因为写作的时候真的没有原则,没有高尚神圣的情感。 ,并没有试图创造各种教义和旗帜。有的只是很狭隘,甚至很难说的欲望:无非是好玩,无非是你能写我能写,无非是被稿子拒稿的刺激。通过发表文章证明自己。这种认同的麻烦,是卡夫卡笔下小人物K遇到的人生难题,也是他一生与之抗争的敌人。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证明自己,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方式并不多。很多时候,当我看到一些当代作家和评论家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一个不被人们认可的角色:他的文才并不逊色于这些作家和评论家,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得到认可。这就是伍尔夫想象的莎士比亚妹妹的处境。当有人把批评看成是崇高的,把作家和评论家看成很神秘的时候,我真的不能谈论这些。我只能选择自己作为对象来谈谈我对人生经历的感受和回忆。当然,我不必问严肃而神圣的问题,因为这一切都与我的成长经历无关,或者说我至今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 2001年1月,文章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南方文坛》2001年第二期。评论家印象。批评从简单的生活表达开始。张欣欣写书,与文字互动。久而久之,难免会被贴上各种表现形式的标签。他们的职业特点和地位的头衔:学者、评论家、作家等。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当然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赢得了一顶帽子,自觉地达到了某种身份,成为了学者、评论家、作家, 等等。这些名字,无论好听与否,都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人不应完全同意任何限制性身份规定。从根本上讲,人是无法定义的,个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各种定义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在我的印象中,杨洋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简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辞,而是具有更深更广的内涵。以人性单纯,杨洋往往可以避免被限制和定义的危险。杨洋研究 20 世纪中国文学。几年前,他出版了一本关于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的专着。近日,有《商务印书馆:民营出版业的兴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丛书》之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样的“基础”著作,旨在扩大现代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空间出来了。单从这些成绩来看,杨洋也能在“学术”象牙塔里稳扎稳打。一个“学者”日积月累,成就更大。但杨洋不够安全,于是开始“批评”。 “批评”不够“学术”,“批评”也不能比作“学者”吧?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这几年被很多“批评家”不满的时候,杨洋却婉言谢绝了。我努力工作,我想,主要是因为生活的简单要求。生活只需要表达,这在学术研究中可以部分实现,但学术不能框定所有的表达,就像同一个人不等于学者一样。但杨洋其实并不想成为“评论家”。批评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意味着批评预先定义的规范、预期目标,甚至是那里存在的无形但神秘的本质。如果是这样,那么从事批评就是从事一项符合规范、接近目的、追问本质的活动。杨洋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当他谈到他的“批评观”时,他是在谈论他自己在批评活动中的经历——这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说话方式,也许抽象批评是没有问题的。批评不算什么。对个人而言,个人批评实践和批评经验不断构成并同时不断改变个人批评。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批判性观点”,“批判性观点”将继续从不断的批判和实践中出现。三年前,杨洋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月光下的回忆》(《接近世纪末》的一种,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出版,三行不显眼的文字印在书上。封面:“我编织了一个带有黑色小印花的花篮,以纪念逝去的十年,抚慰我无法平静的青春梦想。”或许只有作者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内容,但外人应该也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由文学批评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所引起的震撼。显然,对于杨洋来说,批评不是一种冷漠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是一个排斥生活简单表达要求的“批评家”。意识到这一点,杨洋为什么在1990年代对文学批评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本世纪末的十年间,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文学创作的复杂性、现实与文学的关系的复杂性,对文学批评既定的格局和标准提出了挑战,也不断刺激着文学批评的发展。批评。生活。杨洋在里面,既烦恼又渴望创造,“心不静,内功修炼还不够,但夜静了,创造的欲望又会慢慢升起。它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思想家,使人长。不能平静”。虽然这是他几年前对他的评论集中的文章所说的,但即使在今天,它可能仍然有效。 90年代杨洋近期的文学批评中,明显着眼于复杂情境下文学的变化、创作的新因素和可能性、批评的新叙事方法和评价标准。虽然我在某些问题上并不完全同意杨洋的观点,但我无疑同意这种从生活表达的简单要求出发的批评。当然,我也知道仅仅从这一点上批评是不够的。远,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来充实和支持。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欣欣) 文章发表于《南方文坛》2001年第2期延伸阅读《评论家的印象》张燕玲、张平总编出版社2019年9月《我的看法》批评》张艳玲,张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更多精彩:今日批评 |石占军:爱敬而远离今日评论家|罗刚:“批评”的现代意义 今日批评家 |戴金华:我的批评观吴军:发现今天的模糊事物评论家| 评论家程文超:不恰当的批评者 今日批评者 |张宁:我今天的批判语录 Critics |王彬彬:“专业评论家”的消失洪志刚:自我发现和确认当今批评家| 高分辨率照片| CLIPARTO匡心念:批评怎么可能?今日评论家 |张新生:说我想说的今天评论家|李杰飞:1990 年代的批评家,今天的批评家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今日评论家王干:批判使命 今日评论家 |高元宝:传统之路与理性今日批评家|陈晓明:我的批评观南凡:低调乐观微信编辑:刘亚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1/0707/511.html



上一篇:赵丽颖金丝眼镜造型曝光,文艺范十足,戴眼镜
下一篇:罗艺军:人格形象与民族化电影批评理论的执念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