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我国盲人文艺的型态及演变寻踪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盲人文艺虽是文艺中的一个小众门类,但却源远流长。盲人由于视觉的缺失,好多生产活动不能进行,往往通过说唱或乐器演奏等文艺形式来谋生。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盲人文艺的源

盲人文艺虽是文艺中的一个小众门类,但却源远流长。盲人由于视觉的缺失,好多生产活动不能进行,往往通过说唱或乐器演奏等文艺形式来谋生。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盲人文艺的源流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宫廷礼仪活动,其后在秦汉时代呈现出了存留宫廷与府宅、辗转民间社会等两种态势,前者成为统治阶层的享乐工具,后者则是盲人谋生的重要方式。盲人无视觉这一生理缺陷,由于生理补偿机制的作用,较之常人,好多盲人的听觉更加灵敏,记忆力更强,思维速度更快,可依靠敏锐的听觉来获取声音、发出声音,据此展开对于“不可见的世界”的想象,这就使说唱成为了盲人进行表达乃至艺术呈现的核心形式,乐器演奏大多为说唱伴奏的形式出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盲人文艺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的型态演变,渐次形成结构庞大、分支繁多的说唱艺术体系,其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母体之中的东方美学意蕴与生存价值,而且也经由对我国本土之外的“他者艺术”的吸纳,不断推动盲人文艺这一特殊艺术样式的多元化演变,从而生成了能够标识自身社群文化身份、表达弱势群体诉求的艺术形态。[1]在如今艺术娱乐化、生活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盲人文艺因其较难满足大众文化追求快感刺激需求的特质,生存空间变窄,显现出了传统文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基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优化文化产业模式的目标,我们要重新启用盲人文艺这一文化遗产,发掘其价值,通过制度保障、市场开发、宣传推广等多种途径,去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精粹,从而获得盲人就业、盲人文艺传承和传统文化弘扬,这一举三得之效。

一、盲人文艺生成条件分析

(一)盲人文艺的生成基于盲人求生的需要与特殊技能

视觉的丧失,导致盲人难以通过辨识客体对象的图像、色彩、形状等表征,去建立对于自身、社会以及社会的视觉经验,只能依赖于听觉系统去形成感知。在视觉中心主义占据人类社会表意话语权的前提之下,失去视觉能力的盲人,无疑并不具备正确、熟练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基础条件。而为了获取生存所需,盲人群体又必须获取自身对应的社会身份、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才能获得维持生活的物质保障。在无法通过视觉进行高强度劳动、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与实践的背景之下,一些具有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演唱天赋以及艺术表达冲动的盲人,逐渐意识到同样可以借助听觉经验,尤其是以说唱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去形成一种艺术性的语言呈现,使在劳动之余的听众观赏其表演而获得审美愉悦,继而取得观众所支付的相应的报酬。因此,以说唱为核心的盲人文艺,也就确立了“听觉”这一感官体验在其艺术表达之中的主导地位,演变为其赖以谋生的生存技能。

(二)盲人文艺的长期流传基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廉价文艺的需求

在乡土社会的消费空间之中,诸如被冠以“草台班子”的流动性的民间演艺组织及其所呈现的艺术样式、风格,往往成为底层民众排解生存压力、调剂心绪、实现快感释放的重要对象与方式。而在穿行于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内的民间演艺团体中,盲人这一群体又因其独有的表演样式,与拥有正常的视听能力的表演者形成了区隔与对比,其通过说唱这种简单而又可以直抒胸臆的表达形式,充分显现出了处于主流社会视野之外的“盲人”所能展示的艺术才情,那种虽然无法使用视觉观看世界,但却能以言说与歌唱传递自身对于世界的想象与感知的呈现,则又以强烈的新奇感的释放,而激发着观众试图探索这一边缘化的社会群体生存世界的猎奇欲。此外,从消费的角度看,观看盲人表演的费用并不昂贵,又能获取感官愉悦。因此,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廉价文艺的消费需求,盲人文艺也就具备了在乡村空间长期留存的消费基础,并由此也能够在乡土文化的浸润之中,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和更新。

(三)贫困是盲人文艺壮大的社会条件

与拥有正常的视觉感知能力的个体相比,盲人自身在视觉感官层面上的生理机能残缺,致使其无法有效介入到主流社会的生产、生活系统之中,大部分只能依靠从事曲艺活动、简单协助生产实践等固定途径去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在建设国家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灾害等频繁发生,不断冲击与毁坏着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基础,导致大量人口离散与流动,由此大量贫困人口,很多人流离失所。盲人由于缺少视觉,无疑更容易受到冲击。而为了在贫困漂泊中获得生存机会,盲人群体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技艺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尝试通过改进、创新既有的说唱艺术,以更具艺术难度与更高观赏性的呈现,去表达自身经历的情感意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的省思,从而引发观看者的共情,构建一种“无声对话”的精神互动情境,以此去增强对于观众的吸引力。[2]而随着技艺提升所获取的经济收益的增加,通过文艺活动来谋生,也被越来越多的盲人所认可,继而也令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组织愈发壮大。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402/410.html



上一篇: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正面因素分解论勇敢的心中自
下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