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我国盲人文艺的型态及演变寻踪(4)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我国盲人文艺的演变踪迹 (一)源头多作为宫廷礼仪中的表演活动 文艺与历史不分,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特有

四、我国盲人文艺的演变踪迹

(一)源头多作为宫廷礼仪中的表演活动

文艺与历史不分,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特有的社会形态与精神文化表征,也是我国艺术生成的母体与根脉之一。从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的记叙来看,文艺活动往往与占卜记事、宫仪舞蹈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史”“诗”以及“乐”可谓同源。而在奴隶社会尚未崩解之前,“瞽人”,即盲人,往往都因其“目不可见而识声”的神秘性而具有了人神沟通的天然合法性。所以,早期的盲人文艺,抑或直接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瞽乐”,其实就是作为宫廷礼仪陪衬的歌唱、舞蹈等表演。其以怪异的,似乎又隐藏着某种哲学思辨意味的表达,呈现出上古时期的先民对于生命、生活以及世界的感受与认知,从而令盲人文艺被赋予了某种超验的意义,激发着观者、听者的好奇心与猎奇欲。

(二)形成独立的民间艺术形态

盲人文艺的独立,与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上的复杂演进密不可分。大约自公元11世纪中叶以后,即北宋中期,在东京(今河南开封)、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府(今浙江杭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始诞生了大量的供市民阶层文化趣味的民间艺人群体。市民文化的快速兴起,催生出了娱乐市场这一消费生态,为农民抑或是城市破产者,提供了更具实用意义的谋生手段,也为盲人文艺经由规模化完成独立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于是,越来越多的盲人艺人开始聚集或流转于当时的各个区域性的大都会,以其说唱、演奏以及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去迎合这些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对于娱乐的需求,通过观众所支付的费用来获取生活所需,同时继续提升表演技艺,以其扩大其市场范围。所以,在这种“生产”“消费”以及“再生产”的链条作用之下,盲人文艺也渐次获取了独立的生命力,并成为独具文化身份的艺术样式。

(三)现代则与大众文化消费趣味相对接

大众文化作为一个现代概念,直接指代着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即一种追求个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诉求。如今,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也令商品化、市场化以及资本化的认知,迅速介入民众的精神理念之中,催生出了以市民为主体、以现代经验为认识、追求感官愉悦、淡化文化中心性的大众文化。而世俗化、标准化、娱乐性,又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趣味的突出表征,即作为大众文化主体的市民,要求获取与其生活内容相契合的、满足主流人群审美需要以及能够令其获取快感的文化产品。因此,在由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消费社会,盲人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也开始朝向市民趣味,无论是在固定的空间内进行表演,抑或是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拍摄、直播等,都注重以繁多而新奇的技艺去表现这一群体的精神气质,呈现出兼具“身残志坚的正能量”与“搞笑诙谐的娱乐性”的特质,继而也满足了大众对于这一独特群体艺术表达的消费期待。

五、我国盲人文艺的当代传承策略

(一)以制度保障促进盲人文艺遗产的留存与焕新

首先,应当加快建立专项化的统筹管理机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对现有的民间盲人文艺资源进行登记备案,着力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精粹,落实盲人艺人从业资质审核、培训等政策,对符合条件要求的盲人进行更为合理的引导,培养其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的职业意识;其次,要依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登记备案的盲人文艺资源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经济补助,适当给予相应的款项,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通过合理的待遇提升去改善其创作与表演条件,激发这一群体的创新潜力;再次,适时打造规范化、专业性、长效性的培育制度,除了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针对盲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去建立师资队伍、引入与聘用专业人才、推广更为新颖的培训模式之外,也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盲人艺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分享会、训练营等活动,促进盲人艺人围绕技艺创新进行交流与探讨,共同利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提供的平台,合力推动盲人文艺的发展。

(二)利用现代技术保存和传播盲人文艺音视资料

盲人文艺也需要对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以及消费社会的发展实际,借助诸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当前流行度最高的几类技术,对盲人文艺资源进行媒介改造与传播更新,重点围绕音像、图书资源的制作与市场投放,通过打造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将对盲人文艺资源的保护、改造以及传播进行立体化运作,使业务支撑、内部管理以及产业链服务能够高度对接,共同为盲人文艺资源的完整保留与延续提供充分保障。而在全面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也要适时推进盲人文艺资源在网络化传播维度上的创新,应当充分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进行媒介整合,构建起“融合传播+知识服务新生态”,以更为新颖的形式,使更多的潜在受众,尤其是青年、少年群体能够通过网络接触、了解盲人文艺,进而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402/410.html



上一篇: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正面因素分解论勇敢的心中自
下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