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提升文艺批评的力度温度与美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理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在新时代如何做好文艺批评,批评的标准应该如何把握,真正的批评如何实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理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在新时代如何做好文艺批评,批评的标准应该如何把握,真正的批评如何实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书文,长期从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研究,出版专著、合著、主编、副主编著作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他认为,当前的文艺批评,存在批评乏力、批评失语的现象,要做好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需要重视理论积累,抓住社会意义上的“人”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点,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文艺批评,从而不断提升文艺批评的力度、温度、美感。
抓住“人”这一核心
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记者(以下简称记):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是相互影响的,文艺批评的作用如何体现?
在一些批评者看来,理论有着抽象玄妙的道理、叠床架屋的逻辑框架,这些特点造成了批评与创作之间交流沟通的障碍,也使得批评难以到达、更不用说打动读者。这些方面,当然涉及文学理论的某些特质,但这尚不是理论的全部,甚至还只是理论的表层特征。每一个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一代代理论家社会观察、生命体验、心灵思考的基础上的反思。理论有力度,也有温度、有美感。
记: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是讲真话,怎样才能保证内容不虚、方向不偏?
批评者的生命体验,包括文学的感受力、领悟力等等,与理论积累共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两翼,甚至可以说,融入批评者血液的理论,与生命体验是无法剥离的、圆融一体的。这样的批评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批评,才可能是有效的。
但是,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和谐,有时候因为观点的差异、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激烈冲突。比如在2010年举行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与电视剧主创人员之间的观点对立明显,双方针对作品本身、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发生了激烈争论。这一文化事件当时引发广泛关注,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中,对于文艺批评的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艺批评的某些尴尬,值得认真思考。
记:文艺创作被认为是美的创造,文艺批评如何体现这一点?
从“社会的人”这一角度来看,当前一些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上根据不足,因而人物立不住,更不用说打动人。比如,电影《长津湖》中的伍万里,刚出场时有点《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的既视感,虽然为电影增加了不同的色彩,但交待不足显得单薄,人物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就差了些。很多文艺批评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讲理论积累,不是要将某一种理论套用到某一部、某一位作家、某一种文学现象。例如,有些研究者所批评的,是有一类文学批评者强行把自己所熟悉的套路当作通之四海的真理、包打天下的利器,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到一切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上。这样的批评,只能导致言不及物、不接地气。尤其令人反感的是这些批评者真理在手的傲气与霸气,拒人千里之外,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批评者若把理论内化于己心,把诸种理论融入自己的血脉,甚至如创作一样,在理论运用上进入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这样他在面对作品时才能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社会的人”认识起来并不容易。茅盾先生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个道理,在那些经典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在于作者刻画生动、深刻。书中表现了人物的地位、权势与口才,写出了其权势与口才只是作战的武器,掠取财富才是作战的目的;也写出了人物的软弱。
举个例子,叶芝的诗《当你老了》,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飞白的译本和袁可嘉的译本,各有不同。如第一节,飞白译为:“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蒙眬/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袁可嘉译为:“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2/0920/755.html
上一篇:文艺批评应更严格更认真一些
下一篇: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文勋:愿作春蚕永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