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何伟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科大融合(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次,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科学不再像中世纪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两者相辅相成,在一个彼此交融的前沿共同发展。这
其次,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科学不再像中世纪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两者相辅相成,在一个彼此交融的前沿共同发展。这个时代艺术的繁荣至少应当部分归功于科学,而对于科学的进步,艺术同样功不可没。譬如,画家阿尔伯特在关于形式的原则中综合了艺术和科学两方面的理论,希望把人物的心灵活动展现在肢体动作上,坚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必须全面掌握人体的各个细微之处,如果能画好这些部位,他就能给观者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在阿尔伯特之后,达·芬奇集艺术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于一体,他让解剖服务于艺术,又让艺术服务于解剖,使解剖符合人体器官的形式及功能,因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生理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的做法极大地推动了解剖学的发展。
再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被冲破。在中世纪,两者之间缺少互动,工程师和手工艺人的创造发明难以进入“自然哲学家”的视野,反之亦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的推演也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12世纪时曾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但是直到16世纪才有人意识到,让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塔楼上坠落,便可以对此进行检验。中世纪即便是在同一个学科领域内,理论和实践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比如,中世纪的天文观测和计算都精确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猜测也极具洞察力,可是没有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打通了实践与理论之间、以及理论内部不同分支之间的沟通渠道。
学科之间因“隔离墙”的消除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融合和渗透的局面。这是一种各学科之间的完满融合,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谐共处。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7世纪新的学科划分初露端倪时,方告结束。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局部
“全才”的涌现和学术大发展
随着学科大融合局面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全才”(l'uomouniversale)大量涌现。所谓“全才”,就是一个人表现出多种兴趣,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学习范围涵盖众多传统意义上不同领域的学问。许多艺术家在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每一个领域都创造出全新的完美作品,在其他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作为人本身同样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当中有的人除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之外,还对广泛的心智学术问题有精深研究。以达·芬奇为例,他既是画家,又是解剖学的奠基人,研究兴趣涉及人体骨骼、肌肉、组织等,而这些部位当时通常被专业外科医生所忽略。他在论述为什么有必要采用图像表现的新方法时,列出理想解剖者的必备条件,指出在令人恐怖的尸体面前,他应当胃口大开、意志坚定、无所畏惧,同时还应当有能力计算肌肉的运动,能够速写、画图以及熟练运用透视法。我们从中可见达·芬奇本人作为一名“全才”所具备的各种才能。
在心智学术方面,在意大利,同样涌现出真正出类拔萃的“全才”。但丁、马基雅维里便是典型例子。但丁是诗人、哲学家和神学家,在造型艺术上也是第一流的人才,他同时还是伟大的音乐爱好者。马基雅维里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为“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位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尽管布克哈特声称这类“全才”为意大利所独有,但是英国人菲利普·锡德尼(SirPhilipSidney,1554—1586)等人的出现无疑使人有理由修正其论断。锡德尼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写下的《为诗辩护》既是一种新教诗学,又是一份人文主义宣言,不仅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划时代的足迹,而且在政治、哲学乃至在宗教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不同学科各种思想观点荟萃的著作。
在学科大融合的文化氛围中,“全才”得以在心智上彼此激荡,相互启发。不同学科的人群汇聚在一起形成团体,他们往往从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之外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譬如,语文学家、古文物研究家威利巴尔德·波科海姆(WillibaldPirckheimer,1470—1530)对数学有精深的研究,在他的启发之下,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Dürer,1471—1528)开始研究阿基米德几何学,而丢勒的几何学论文又被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引用。再如,医学领域的天才奇洛拉莫·弗拉卡斯托罗(GirolamoFracastoro,1478—1553)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和出众的诗人,他对人的大脑及其思维过程有着独到的研究,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关于诗人创作过程的思考,就特别得益于他对人的大脑的分析。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1/091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