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今日批评家 |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发表于《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莫若 孟繁荣是1980年代留下的礼物。 我去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听一位北京学者说,现在在北京,还有两个人热心邀请朋
文章发表于《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莫若
孟繁荣是1980年代留下的礼物。
我去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听一位北京学者说,现在在北京,还有两个人热心邀请朋友学习,主动自掏腰包照顾食物。一位是拓师,一位是孟兄。这里的拓野是指李拓,而蒙哥是指当时恰巧在场的孟凡华。从孟繁华那张开朗而得意的笑脸上,我觉得他不仅愿意承认这句话,而且还很得意。在随后的互动中,老孟经常“主动照顾吃饭”,因此更有更多机会了解他的性格。
老孟来自1980年代。他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大多数批评家一样,对学术研究失去兴趣。相反,他仍然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活动,甚至在文学作品编纂、文化批评等各个领域投入了热情和努力。 1990年代中后期,他是文坛最活跃的学者和批评家之一,大概被很多人认可。与1980年代相比。 1990 年代的文学世界更为复杂。在空前的喧嚣中(孟凡华称之为《众神的狂欢》,这是他的一本书的名字),出现了分歧和分歧的局面。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话。对话与交流越来越难,融合与融合更是遥不可及的愿望。在我看来,这种局面虽然可能比较混乱,但也有利于突出各流派、各流派的文学审美特色。比如80年代这个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感性主义、形式主义、颓废主义、休闲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在作家、个人主义、旅行家等各种学说混合共存的文学世界中,没有人可以取代任何人,没有人可以压制任何人,也没有人可以隐藏任何人。每个学校和每个派系都可以遵循自己的规则。自然表达自己,每个人都表现出浪漫主义。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孟繁华出现在了1980年代。所谓1980年代的情况,是指80年代谈论最多的命题,如理想、价值、意义、正义、精神、灵魂、信仰、人性、人性、人性、人格和智力、反思、批判等等。无论他从事批评还是研究,他总是以此为基础。他对文学和学术活动充满热情,他的动力来自这些基本信念。虽然他在1990年代也有了新的反思,吸收了1990年代特有的新思想资源,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在1980年代对信仰的坚持和保护。他之所以能在当代舞台上如此与众不同和抢眼,是因为他的坚持和保护。当我站在九十年代的天空谈论他的精神形象和学术贡献时,我想强调的是他的一面。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目的将人与事物进行比较是不尊重的,我会说孟繁华是1980年代送给1990年代文坛的礼物。面对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我无法抑制对1980年代的向往和怀念,同时也抑制不住对一个一直热爱文学、从不轻易退出文学的批评家的热爱和尊重。世界。
编者按:摘自本期《喜剧时代的悲剧精神:孟繁华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
莫洛,施在出版社工作北京图文传播学院
文章发表于1998年《南方文坛》第5期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1/0707/513.html
上一篇:罗艺军:人格形象与民族化电影批评理论的执念
下一篇: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