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文勋:愿作春蚕永吐丝(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26年农历六月,张文勋出生在大理洱源的一户普通农家,他少年丧父,大哥从军,大姐早嫁,从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研究方向确定后,张文勋开启了学
1926年农历六月,张文勋出生在大理洱源的一户普通农家,他少年丧父,大哥从军,大姐早嫁,从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研究方向确定后,张文勋开启了学术探索道路,朝着目标迈进。
张文勋是白族,他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亦建树颇多。
业界对《白族文学史》的评价很高,《白族文学史》因此曾获“1979至1989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著作奖”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颁发的“特别奖”。
2020年12月30日,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仪式上,张文勋将个人收藏的300余件与国内外名家师友的信札捐赠给云大博物馆。回顾过往,2012年云大九十周年校庆时,他把自己所藏的4000多册图书捐赠给云大图书馆,云大为此专门在图书馆建立“文勋书屋”图书室。
刘文典对张文勋的教导不止在上学期间。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张文勋留校任教,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李广田在校门外给刘文典开辟了一个杜甫研究室,请他给年轻教师上课。张文勋就在其中。
张文勋,云南大学知名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当代学者。
1948年,张文勋被云南大学文史系录取。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里,他埋头苦学,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文艺理论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张文勋。人民网 符皓摄
读书做学问传承榜样的力量
2003年,77岁的张文勋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立即向省领导建议重新校点出版《云南丛书》。2011年,张文勋呼吁校订重印出版的《云南丛书》正式出版。
“先生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原著,认字不能马马虎虎。”张文勋回忆说:“他在上课时还给我们讲笑话,说有一个学生把“荀子”读成“笋子”(繁体写作“筍”),太丢人了。又有另外一个学生把《新华字典》随时装在口袋里面,班上的同学就笑话他,说《新华字典》是小学生用的,大学生怎么还用。先生说这个学生才是做学问的学生,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就不会把‘荀子'念成‘笋子'了。”
张文勋最终确定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艺美学,起于1954年到1956年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进修文艺理论。
1958年9月,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云南民间文学调研工作,张文勋任大理白族文学调查队队长,率队到大理、洱源、鹤庆、弥渡等地调研。1959年,由他担任总编,并承担书中多个章节写作的《白族文学史》编写完成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即便身为云南学界泰斗,但张文勋始终低调谦逊,问及一生中最得意的学术成果,他坦言没有最得意的,“做学问是永无止境的”。
“那两年,我深深认识到,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终要和中国实际结合。”张文勋说。从那时起,他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去发掘、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以期建立真正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崭新的文艺理论。
上世纪60年代,踌躇满志的张文勋发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等有关古代文论的多篇论文。然而,正当他欲在所在领域有一番作为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牵连,耗去一生中宝贵的十年时光。
于他而言,虽已迈向期颐之年,但仍将继续走自己的路,屐履声声涉书山,墨痕淡淡留心影。
云南大学文史系当时分中文系和历史系。1952年,著名学者刘尧民任文史系主任,其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且很器重张文勋,这对后者日后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张文勋,1926年生于云南洱源,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文史系,云南学界泰斗、云南大学知名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当代学者。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云大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务。
1956年9月,张文勋返回云南大学后走上讲台,为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讲授《文学理论》,从此开始边上课教学边做学问。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2/0923/756.html
上一篇:提升文艺批评的力度温度与美感
下一篇:重构“西方中心”世界文学绘图“走向世界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