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从学生评教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形象以郑惠生教授(5)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周丹琳(4班):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讲到很多书,让人感觉就是读了很多书,言传身教地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这就是上老师的课最大的启示了。 黎姿含(

周丹琳(4班):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讲到很多书,让人感觉就是读了很多书,言传身教地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这就是上老师的课最大的启示了。

黎姿含(1班):郑老师上课幽默、语言生动,上课内容有层次感,善用例子来解释深奥复杂的理论。在他的影响下,我觉得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启迪我们,让人受益匪浅。

林月萍(4班):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虽然每一节课内容不多,但收获颇多、耐人寻味。他所讲的内容丰富,包括中西方的文学作品,细品每一部作品就像走进不同的人生,让我们懂得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

吴敏(3班):我惊叹于他阅读范围之广,更赞叹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国内的书还是国外的书,他都了解好多,还能记住国外那些复杂而冗长的书名和人名。课堂上他从不带课本,却也能把课讲得生动精彩,让人深受启发。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前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觉得女主虚荣。直到郑老师上课时分析说,其实女主偿还项链的行为令人钦佩。我才改变了我的想法,知道原来我一直想错了。

骆文婷(4班):郑老师很幽默,平易近人,跟我们也聊得开。他看的书很多,知识面的宽广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开学印发的书单,密密麻麻全是书名,让我们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课堂上,老师会鼓励我们敢于质疑并勇于表达。他从不打断同学的发言,听完后与我们交流,各种思想的碰撞,总会让我们恍然大悟,也会有新的思考。

张莹莹(3班):郑老师是一位佛系,且装着一肚子学问的老师,听他的课,总会有很大的启发。比如讲到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他说不是写得多,而是有创造性。他以欧·亨利手法、卡夫卡式寓言为例,讲解了多篇作品,既让人觉得有趣,又让人明白“十年磨一剑”的道理。

宋禧梓(1班):郑老师教学严谨。给我最大的启发还是教学方式的不同,这一点有别于其他众多的老师。如果将来我也“为人师表”,也要向郑老师学习,学习他形成一套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陈诗璐(3班):郑老师上课从不需要课本的存在,他上课就带个杯子喝喝水就行,因为他需要讲授的知识已经深深刻印在他的脑袋里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级教育者,先将知识融入于自身再授之于人,是优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四、对郑惠生教授教学的个案分析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郑惠生教授是一位被学生高度认同的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的老师。他被学生高度认同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待学生亲切温和,正因为他平易近人,才会有学生说:“给我一种爷爷般的感觉”“像朋友、像亲人”“像是一个老顽童”,甚至有不少学生干脆称他为“惠生哥”;原因之二是:他的教学别具一格,是一种完全没有写在纸上的讲演,正因为能做到看上去像是即兴演讲,他才会让学生非常佩服;原因之三是:他的教学语言生动幽默,正因为这样,他的课堂才常会有欢乐的笑声;原因之四是:他的教学内容总含有生动的事例,正因为这样,他对枯燥理论的讲解才让学生乐意听;原因之五是:他的教学见解常有独到之处,正因为这样,他才让学生感到听有所获,甚至受到影响启迪。

上述五个原因,只分析归纳最主要的方面。如果从175位同学笔谈的数量看,提及最多的是“幽默”,而且极少有不提及这一点的;排在第二位的是“无须看教学材料讲课”以及相应的博学,这一点可以说少有人没提及;排在第三位的是“亲切温和”,同样也是少有人没提及;排在第四位的是“擅长讲故事”,这是许多人都提到的。

有意思的是,提及郑惠生老师职称和科研成果的学生很少。其中,175位同学只有两位提及他的科研成果,而且只说到《文艺学批评实践》[3]一书。其实,郑老师还出版过《审美时尚与大众审美文化》[4],也发表过七八十篇论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上颇有“实力”[5],也勇于“创新”[6]。而这些学生几乎都不提他们很认同的郑老师的科研成果。其中虽然也有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高度认同老师,最主要是因为老师既展现了“教”的美又促成了“学”的美[7],在给他们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而不是出了几块“砖头”,拿了多少“项目”。由此可见,虽然科研与教学不是“两张皮、两条线”[8],但也不是一回事,不是“科研出色”就等于“教学出色”。即是说,“重科研轻教学”[9],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对于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如何教好学生”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305/372.html



上一篇:自由洒脱的教学美听郑惠生教授讲理论课
下一篇:从战地文艺到人民文艺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