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艺理论奖著作综述(2)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颂祷与重构——文学叙事中的“美丽南方”》由李仰智带领南宁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术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包括陈敢、宾恩海、陈祖君、李志元、

《颂祷与重构——文学叙事中的“美丽南方”》由李仰智带领南宁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术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包括陈敢、宾恩海、陈祖君、李志元、罗小凤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多年研究经验、各有多项研究成果的中青年学者构成。该书共分“广西形象的现代整合与文学重塑”“知识分子的心灵独白与精神探视”“乡土世界的倾情描摹与文化展示”“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与价值重构”四章,从不同维度展开对广西某一当代文学现象或某一广西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的评论,可谓散之若星,连贯如珠,盎然满目,粲然光扬。

书名“美丽南方”引自广西当代著名作家陆地同名小说。书中评论道:“他(陆地)创作了《美丽的南方》《瀑布》等能代表广西最高水准的现代汉语文学作品,成为广西现当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2]243,且在《美丽的南方》中随处可见“弥漫着广西情结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民俗事项”,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鲜明的广西形象”。“广西形象”,正是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国内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秀明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他写道:“‘广西故事’和‘广西形象’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组成部分,其叙事模式和学术肌理一脉相承。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学桂军’的卓越建树对于阐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的关系、创造性与再造性的关系是一块独特的‘风水宝地’。”[3]作为吴秀明先生亲传弟子的李仰智,之所以决定组织精干的专业学术团队合撰此书,学术初衷即在于此。在后记中,李仰智写道:“在‘中国形象’的视域下,‘区域文学’的形象建构日渐活跃。以‘美丽南方’为理论概括和文学符号的关于‘广西故事’的书写和‘广西形象’的叙事,在多种合力的作用下正经历着一场艰难而又美丽的蜕变。”

这是或将是一场怎样的“蜕变”呢?令人关注。这一场蜕变确实已经发生,但还没有完成,所以没有人知道结局。如书中在评论广西著名作家凡一平小说《撒谎的村庄》时认为,这部讲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农村大学生的生活与命运的小说,成功塑造了蓝宝贵这一典型壮族人物形象:他一方面表现出壮族传统文化所濡染出来的在交织不断的苦难困厄中柔顺隐忍、勇于牺牲自我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在历史转折时期虽坚强不屈、积极进取却难逃自我“毁灭”的悲剧结局。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悲剧去描述与开掘当代广西壮民族文化的优质的内容与特点”,使人物“成为当代壮民族主体意识一个富有意味的独特表现”[2]198。其所确立的“文学与文化意义上的‘广西形象’的身份,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所蕴含的对于当代广西形象的价值建构的意义更值得我们重视。”

对于当代广西诗人、作家而言,其在创作时或关注个体生命经验的文学转化与表达,或沉湎于特定社会背景或场景中人性表现复杂性、人类存在本质性等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广西对于他们而言,或许更多不过是一个舞台或背景,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意义。然而对于重视“地方形象”学者来说,地方文学在讲述“地方故事”理所当然地在参与“地方形象”的建构中发挥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单个的广西诗人、作家来说,“广西形象”或许从来不是其关注的对象,但在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交融的频度、广度、深度日益增加的时代背景下,来自或身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广西日益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们来说,广西文学自然成为其了解广西的重要渠道,其对“广西形象”的想象和认识亦自然而深刻地受到广西文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文学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满足的阅读需求,除了非地方性的个人性、超地方性的人类性,其作为“地方形象”主要建构者的地方性价值正受到空前重视。

广西诗人、作家对于“广西形象”建构在行动上的实际参与和在意识上的非自觉性,构成一种鲜明的反差。由此带来其对吴秀明先生所谓“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创造性和再造性”等关系缺乏足够系统而深刻反思,从而在参与“广西形象”建构时难免存在种种缺失,令李仰智和他的团队不免深忧。此书或者可以说是广西当代文学评论家试图与文学家在此方面进行对话的一种尝试或努力,旨在引起后者对广西更深层次的地方文化自觉。

总之,以上获得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艺理论奖的两部著作,在学术内容、主题、方法等方面虽大不相同,但内在的共通性却十分显著。无论历史还是未来,广西作为一个地方,既有着自身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在不断的面向外部世界的文化对话与融和中走向未来。为此,我们呼唤广西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218/355.html



上一篇: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生态协调 ——从湖北评协
下一篇:文艺理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艺术美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