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的四重维(2)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视角审视当代文艺和美育理念,指出“精神需求是构成人与动物最大区别的根本所在。”[5]这表明,满足新时代群众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视角审视当代文艺和美育理念,指出“精神需求是构成人与动物最大区别的根本所在。”[5]这表明,满足新时代群众文艺美育等精神文化需要,同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方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已发生转变,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新时代艺术院校把准文艺与美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就在于聚焦并解决美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须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要旨这个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在论及市场化进程中的文艺发展方向时,习近平总书记客观指出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拜金式消费等不良现象,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6]。实际上,自1942年党的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围绕服务人民群众这一基本前提,党的文艺理念和工作方针的本质内涵始终不变。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是文化市场对文艺类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中的艺术院校和社会艺术团体唯有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方能正确把握市场化条件下文艺和美育的价值追求问题、创作立场问题和思想引领问题,方能有效抵御艺术创作研究中低俗媚俗、一味逐利等不良风气,创作出优秀的人民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教育培养出有使命担当的青年艺术家。

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原则下创造美

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社会形态中人民将更多地拥有自由选择自身劳动种类和性质的权利,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与条件,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7]。专门从属于某一类人的艺术活动不再存在,艺术将从服务个别人群转向服务于整个民众,人们广泛具备了从事艺术创作和审美的能力与条件,可根据自身兴趣参与到任何艺术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可以说,“艺术为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中始终不变的重要思想,艺术的人民性也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内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美育重要论述所阐释的,文艺的人民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创作和人民群众艺术审美,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原则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和社会艺术团体开展文艺创作的基本理念。首先,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创作任何艺术作品的初衷都应当基于服务人民这个根本目的,其中,解决好如何反映人民生活状态和重要关切的问题应当成为把握创作理念的关键,喜群众之所喜,忧群众之所忧,“做人民的孺子牛”[5]318应当成为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创作的正确价值追求。其次,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属于人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判断,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美学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创新可能形式多样、内容变化,但“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5]319。他以鲁迅塑造阿Q、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等经典人物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创新主体的不朽价值。事实上,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集体的人民都不是抽象的符号指代,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的剧作者”,如邓小平讲到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创作者唯有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5]314,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文艺审美的最终评鉴标准由人民决定。作品是衡量艺术水准的最终成果,评鉴标准决定着艺术作品审美价值,而人民正是文艺作品的审美主体和评鉴主体,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首先是表达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经得起人民评鉴、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作品鉴赏的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应当作为鉴别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本质上,在艺术与相关作品的鉴赏和评判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直观感性并非决定一件作品水平的唯一标准,而表征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评价往往更能兼具最广泛的理性意见,二者不仅不构成冲突,在绝大多数时候往往是本质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直观感性集中体现为大众审美与评鉴的集体理性,并以一种更为宏阔的社会审美形式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观念,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评鉴中,集中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人民审美观。为此,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文艺与教育工作者要科学把握文艺人民性这一价值尺度,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观点创作、评判和鉴赏作品[6]200,敢于实事求是地表明态度,敢于针砭时弊地提出批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研究以及作品的创作评鉴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文艺和审美理想。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709/520.html



上一篇:初探如何组织群众文艺创作
下一篇:徜徉于文学与书法之间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