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石泰康用笔把本土文化留存下来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石泰康 深圳市宝安人。现为温县世界石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著作有《宝安往事》《绿茵掠影

石泰康

深圳市宝安人。现为温县世界石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著作有《宝安往事》《绿茵掠影》等。

在深圳宝安文坛,石泰康是一位几乎无人不知,非常有辨识度的本土作家,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获得了累累的硕果,出版了《宝安往事—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和《绿茵掠影—深圳民间足球档案》两本追寻深圳本土文化,挖掘宝安文化遗迹的呕心沥血之作。石泰康的写作,引起了学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热情鼓励和一致好评。2018年,石泰康入选宝安区首届文艺志愿服务百佳人物。

打捞本土文化刻不容缓

石泰康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宝安人,他出生在宝安新桥的永兴桥边,见证着深圳从贫穷落后,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许多对深圳不了解的人,常常把深圳说成是“文化沙漠”,但这样草率的结论,却无形地刺痛了石泰康的心。

石泰康痛心地看到,由于深圳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本土文化因为缺乏必要的保护和挖掘,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悄然地流失。如果不将这些优秀的文化挖掘和保存记录下来,再过若干年之后,深圳的本土文化,或许真的就会像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难找到任何痕迹。为此,石泰康决心要和时间抢速度,力争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写出一部记录本土文化前世今生的“深圳之书”,让这些浸透着岁月风雨和饱经风霜的文化遗存,长留在历史的档案里,镌刻在人们永久的记忆中。

因为贫穷和成长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石泰康仅仅只读过中学就参加了工作,但从小就喜欢读书的石泰康,并没有因此就停止了学习,总是利用业余时间抓紧读书。他曾经阅读过大量的,尤其是岭南作家的文学作品。如陈残云的《香飘四季》,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和《柳暗花明》,以及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等。这些被石泰康称之为“启蒙教育”精神食粮的文学作品,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利用每个月的四天休假,到“关内”参加暨南大学在深圳举办的新闻培训学习;中药士、驻店药师、中药师都是通过在工作期间不断学习而考取的。之后又参加了自学考试,并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的法学文凭,这种刻苦学习的拼搏精神,为石泰康的写作增长了广阔的视野。

2008年9月,《宝安日报》发表了由他撰写的《三百年沧桑事,话不尽清平墟》。文章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说到抢救本土文化,石泰康曾对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沙井老街有座洪圣古庙,有知情人告诉他,古庙很可能会即将拆掉重修。听到此事,石泰康赶紧前往古庙,围着古庙细心考究。走访多位知情的长者,看到路上有老人,他就赶紧上前向老人打听古庙的往事。老人们陆陆续续地将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古庙的各种传说和事情,都告诉了石泰康。经过汇总、分析和整理,就形成了有关洪圣古庙比较完整的文字,但他发现,唯一不足的是,这个古庙缺失的一个牌匾。于是又进一步进行打听,调查考证,最后,终于在离古庙不远的辛养陈氏宗祠门前找到了那块被遗弃的牌匾,为确证古庙的名字和历史,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写出了从沙井洪圣古庙看古代渔民蚝民对风调雨顺的强烈寄望的文章—《黎民祈安顺,海莫扬其波》。

田野调查,多年辛苦不寻常

挖掘本土文化,是一项非常艰辛和极其烦难的工作,既需要作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又需要作者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进行耐心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石泰康工作之余,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写作,进行实地调查和考证,他不会打麻将,也不想学打麻将,觉得浪费时间。别人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却不辞辛劳地奔走在田野调查的路上,他长年伏案在灯下,呕心沥血地写作。他说:“由于岁月变迁,战火破坏及保管不善,宝安的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很多已所剩无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宝安的文化和历史,我有责任,有义务用笔把这些古迹留存下来,这也是我的爱好。”

对于石泰康来说,立志追寻故乡文化,发掘本土文化,发扬和光大本土文化,这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赋予他的光荣的使命,也是一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担子,是一个惠及宝安人子孙后代、传承地方文化的艰巨工程,做这样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心里也是甜的。为了一个地名,或者文化事件,他不仅要查阅大量的地方史志,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古籍,以便对当时那个时代进行横向的对比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深圳曾经丰富的地方文化,提供确凿的证据。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622/488.html



上一篇:试论电视综艺晚会的新闻性
下一篇:时代和人民呼唤新的红色文艺经典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