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生态协调从湖北评协看文联组(2)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说《长江文艺评论》杂志。《长江文艺评论》于2016年创刊,前身是以书代刊的《文艺新观察》。《文艺新观察》办了十多年,《长江文艺评论》是它的

再说《长江文艺评论》杂志。《长江文艺评论》于2016年创刊,前身是以书代刊的《文艺新观察》。《文艺新观察》办了十多年,《长江文艺评论》是它的延续。《长江文艺评论》的宗旨是聚焦创作、研究问题、凸显批评、引领风尚。创刊号的《发刊词》明确提出:凸显批评是本刊一大特色,而且,这种批评是文艺审美特性的批评。刊物宗旨和《发刊词》充分凸显了文联文艺评论的传统。翻开刊物便能发现它的主要特色是关注创作,近期刊物就搞了“90后”写作、“非虚构”写作、中国科幻电影、主旋律文艺、“英雄题材”创作等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无需多说,专栏题目一目了然,每个题目都来自文艺现场,研究与创作同步,与创作一体。刊物另一个特点是突出批评的审美性。批评的审美性就是追求批评文字的感性、优雅,使刊发的批评文章像作品一样好读、入心。这涉及文艺批评文章的阅读效果,更涉及文艺批评的有效性。审美性批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立足文学和艺术的本体,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这区别于评论界盛行的社会性价值分析和文化批评。刊物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与活动互动互补。由“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提出选题,在《长江文艺评论》开辟专栏进行专题研究,刊物是活动的延续和深入,使一个问题的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2019年第4期“雏凤鸣”栏目刊发第八期“沙龙”“‘非虚构’与中国故事的讲述”的纪要,“三棱镜”刊发“‘非虚构’研究”的一组文章,纪要和专题研究文章都是这期的重要稿子。

文联历来重视刊物,把刊物作为立身之本。特别是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是文联的一面旗帜,是文联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文联办理论、评论刊物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出作品,出好作品。刊物登载的文章,要“接地气”,要有的放矢,要研究问题,要对创作有用。而且要好看,要让人看得懂、看得下去。刊物不仅办给文艺评论者,更要办给文艺创作者,能启发创作,这是一个重要标准。当前,文艺评论刊物纷纷进入学院学术体制,受制于特定的评价体系,文联主办的理论评论刊物也频频失守。《长江文艺评论》从创刊开始就迎接挑战,坚定不移地凸显文联文艺评论的品格,实着实让关注文联文艺传统的人感到欣慰和敬佩。

湖北和全国一样,文艺评论的力量集中在高校,但湖北高校里从事文艺评论的教师都热心于文艺现场,关注文艺创作,愿意谈论时下作品。这是湖北的一个传统。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如陈美兰、王先霈、於可训率先垂范,他们既是校园名师,更是湖北省文艺评论界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陈美兰是创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最早学者之一,1979年主持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她的学术经历伴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王先霈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把文学批评作为学科进行建设,提出“圆形批评”理论,倡导感性与理性融合、适合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作为现在的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於可训的批评观和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传统十分合拍,《长江文艺评论》的《发刊词》就是他的手笔,《发刊词》彰显着主编的批评观和文联文艺评论传统的契合。他的批评观正在影响着湖北的文艺评论。还有李俊国、樊星、刘川鄂和常在“沙龙”露面的青年教师,他们是大学里的教授学者,也是文艺现场的批评家。这样一批人才聚在文联旗下是搞好文艺评论的最重要因素。

我之所以关注湖北的文艺评论和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传统,原因是对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现状有种焦虑。

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文联纷纷组建文艺理论研究室,作为文联的内设机构。之后的20年里,文艺理论研究室承担起文艺评论工作,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有学术能力的研究机构,站在文艺前沿,追踪文艺发展,研究文艺现状和文艺思潮。大家有相同的批评观:文艺批评就是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得对与不对,是批评者思想能力和艺术水平问题,但不说真话,那就是批评者的品质问题。真诚而又平等地研究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室的集体自觉。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各地的文艺理论研究室不约而同地创办文艺理论评论刊物,文联和作协的文艺评论在上世纪八九十代显示出强劲势头。

进入新世纪,各地文联相继成立文艺理论(评论)家协会,并设立文艺评论奖。这时文联的文艺评论普遍形成规模,有组织、有刊物、有奖项、有品牌活动,但评论的力量却在削弱。理论研究和评论活动与文艺现实、文艺创作的联系不再紧密,缺少现场感,缺少问题聚焦,缺少对话交流,逐渐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中。文联主办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热衷进“核心”、进“C刊”、进“核心数据库”,疏远了把刊物办得对创作、对文艺发展有用这个核心问题,开始受制于一种固化的办刊范式。而且落入范式的刊物露出一种苗头,那就是文风晦涩难懂。在文艺评论饱受诟病的情况下,文联组织是不是应该重拾自己的传统,为改变文艺评论不及物的现状做些什么呢?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506/465.html



上一篇:郑惠生教授教学风格美及启示意义以美学文艺理
下一篇:文艺理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艺术美学为例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